首页 >> 生活 >> 艺术 >> 正文
  • 向搨艺术家杨国桢

  • 时间:2019-02-02 新闻来源: 热点资讯网
  • 向搨又叫“响搨”,也称“双钩廓填”,即创作者将母本的字形用双线勾勒,然后填上墨色,属于“摹”的一种,以此仿造的作品,称为“摹本”或“钩摹本”。宋代张世南曾在《游宦纪闻》对向搨作出过专门解释,“向搨谓以纸覆其上,就明窗牖间,映光摹之。”据考证,从公认的最接近原作,“下真迹一等”的传世神品《兰亭序》冯承素本,到《万岁通天帖》、《上虞帖》等,都是向搨艺术。

    在浩瀚漫长的历史时空中,向搨有效助推了经典书法墨迹的普及和传承,方便了更多的人参与欣赏和学习。然而随着照相复制技术和印刷术的革命性进步,传统的向搨艺术日渐衰落,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但机器复制的书画作品虽然精致、完美,但千篇一律;向搨勾摹出来的作品在下笔、行笔、转折、收笔、点画之呼应映带,用墨之燥湿晕散等细微之处,流露和洋溢着复制者的水准与艺术涵养,是创作者与原作者文心交流的过程,也是创作者自身心手相溶的过程。唐代的一些向搨作品之所以成为不朽的艺术珍品,也正因其集唐人手法,晋人风貌于一身,是现代技术复制品不可替代的唯一。

    杨国桢,一位生长于河南省长垣县书香家庭的聪慧女子,自幼喜爱书法和绘画,始终坚持潜心创作。后因缘际会,随家人迁居开封,拜我国一代书法、篆刻大家桑凡先生为师,与响搨结缘。

    桑先生祖籍江南,自幼受教于陈鄂年、邹廷銮、寿石公等宿儒。新中国成立后,拜靳志先生为师。桑先生自幼从邹廷銮学习向搨技艺,兼之平生喜收藏,所见名家真迹不可胜数,对诸大家之翰墨丹青精微之处颇有心得,自己书画造诣又高,临摹之功夫可谓得之心而应之手,所以对向搨之术领悟极深。

    作为先生的得意门生之一,杨国桢谨依师训,不躁不竞,潜心书艺,涵养内功,一边掌握笔法技巧,一边精研名帖,逐渐从墨迹中的起行转收,疾徐浓淡,勾连映带等处,琢磨出了创作者创作时的心理状态、情绪节奏,技艺不断增进。除临摹各种名帖之外,杨国桢遍寻名家真迹,或购或借,偶有所得,如获至宝,爱不释手。为得到“下真迹一等”的作品,她选择了向搨作为习古追古的门径。在桑凡先生的精心指导下,杨国桢坚持传摹清人对联,作品涉及真、草、行、隶、篆多种字体,或笔势开张,或摇曳多姿,或挥洒个性,或跌宕野逸,风格各异。向搨前,杨国桢都会提前临写数十遍,必欲得其法,得起意、得其趣。尤其留意牵丝、飞白、断续、呼应等处,将作者笔意笔法熟谙于心,做到胸有成竹。因此,经杨国桢之手传承勾摹的书法对联,墨韵生动,气势贯通,活灵活现,真气扑面。比如其响搨的张之万的楷书联:“天气晴和当盛世,人情欣乐知有年”,张祖翼的篆书联:“孔不怨尤饭疏食在其中矣,孟无愧怍王天下不与存焉”,皆形神兼具,风韵与原著几无二致。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热点资讯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 编辑QQ:2424125586 投稿邮箱:zgrdnews@163.com
    Copyright ? 2010 www.zgrd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热点资讯网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互联网服务中心 京ICP备19006392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