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活 >> 艺术 >> 正文
  • 大师新作:叶建新先生陶瓷艺术之釉里红作品欣赏

  • 时间:2020-08-29 新闻来源: 热点资讯网
  •  

    叶建新,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美术传播研究所所长,中国陶瓷设计艺术大师,教育部学位中心博士论文评审专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华陶瓷大师联盟副主席,中国硅酸盐学会陶瓷艺术委员会副主任,景德镇陶瓷大学博士生导师,泰国东方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艺术研究工委常务理事,北京十杰艺术家,北京市旅游文化使者。

    我与釉里红--叶建新

    釉里红,自元代始烧以来,在历朝历代皆被称作“瓷中瑰宝”,它是指主要使用釉里红装饰手法的瓷器品种。釉里红作为瓷器釉下彩装饰的手法之一,最早烧制于元代。

    早在元初,这种釉下彩绘工艺就已经为景德镇能工巧匠熟练掌握了,但因釉里红烧制工艺要求极高,元代的釉里红工艺发展非常缓慢。而同时期的青花瓷工艺却已成熟完备。由此可见,釉里红的制作比起青花更显复杂多变的工艺特征。

    元代的轴里红在工艺上呈色多样,鲜红的较少,大多色泽发灰,有明显的晕散,也有因温度失控而呈现的“烧飞”变白现象,这些历史遗珍我曾在景德镇的龙珠阁中见到几件。元代釉里红大多以色块为主,很少有线描纹饰。

    到了明代,因官密制度日渐巩固,釉里红瓷绘发展迅速。明初期,釉里红的呈色得到了明显改进烧飞”发白的现象极为少见,在工艺上也由原先的色块装饰转到线描纹饰为主的彩绘工艺。

    到了明永乐和宣武时期,釉里红烧制达到了顶峰,在这一时期,釉里红装饰陶瓷呈色娇艳欲滴,釉色油润晶莹,纹饰绘画也趋向简约灵动,品种也随之多样起来。

    明代宣德以后,因釉里红工艺复杂,制作成本较高,官窑将其用低温红釉替代,渐渐到了明代晚期,釉里红工艺几乎失传,直到明末清初时,随着民窑复苏,釉里红瓷又流行起来。

    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官窑也开始重视起复苏釉里红烧制技术,釉里红工艺便再次得到了发展,有了新的改进一在呈色上既无之前两代的红艳,也无烧制失败导致的灰黑和“烧飞”的现象,而是红中透紫,发色中出现了浓淡色阶,较之元、明釉里红来看,这是一次质的飞跃。

    清代釉里红陶瓷精品中,青花和釉里红合绘一体成为了主要的装饰手法。此后,釉里红瓷的制作与生产就再也没有停止过,至今,烧制工艺与技术相对复杂的釉里红更能吸引众多知名陶瓷艺术家,对釉里红的审美需求直至当代仍在陶瓷装饰中占据主流。

    从最早烧制釉里红的元代开始,其发色种类繁多,这取决于料性和窑温。釉里红的料有两种,一种是纯氧化铜,这样的料在低温下呈黑色,若温度不能适可而止,略高10度就会使之气化或溶化,釉里红发色荡然无存,就是上文所提到元初釉里红瓷“烧飞”或者烧没的缘故。

    现代的釉里红是将含有金属铜元素为呈色剂的彩料绘在瓷器胎坯表面,然后再罩以一层青白釉(景德镇人熟称“灰釉”,一般为到达洁白和透亮的效果,会加入些许白釉),在窑温达到1350℃以上的氧化还原气氛中一次烧成。

    简单说,釉里红在烧制的时候,它是闷着火烧制而成的。温度稍高点,或者稍低一点,它的一次成瓷之旅立刻宣告失败,上文提到温度略高会致使釉里红“烧飞”,温度略低一点,发色则会很不理想,该红的地方色泽发黑,而这样上下能被允许的温差大概也只有十度。

    所以,在古代,这一点看似不起眼的温差却是非常难以控制的,只有丰富工作经验的窑工,才能把握的温度,继而控制好釉里红的发色。现当代使用的气窑烧制釉里红较之前人已有明显优势,尽管如此,室外温度骤降也是釉里红烧制时的克星,并且,釉里红陶瓷的窑位也定是备受“关照”的般将它用其它瓷器包围起来,使之所处窑位的温度是最高的。

    第二种釉里红料是含其他物质的料,元、明永乐后期、宣德、成化、清三代的官窑釉里红精品中不乏有发色非常鲜艳者,它们没有黑与绿的明显迹象,这除了他们烧制技术精湛之外,其原因可能还与红料中的“红宝”成分有关。

    特别是在明宣德以后,釉里红料经历了由低温红釉替代再到民窑、官窑同时期复苏,料性的变化和后来技术的不断变好,都使现代釉里红的烧制工艺和品种不断的丰富起来。

    我对釉里红装饰有着特殊的喜好和向往,我的好友,著名陶瓷理论家陈雨前教授曾在我初次绘瓷时说:“陶瓷艺术的魅力尽在于其无穷的变化和不可预知的艺术效果。”我对釉里红的向往也缘于此故罢。

    通过对釉里红工艺及烧制技术等方方面面的研究之后,我决定开始创作釉里红瓷绘作品。最初创作的时候,按照熟练的釉下技法进行表现,然而效果并不理想,画面中只能出现很闷气、笨拙的红色块,发色普遍偏灰,甚至有时候会因为温度和料的厚薄不均等多方面原因导致的成色发白、“烧飞”的现象。

    同时,又因为釉里红料的流淌性较大,在我还没有完全掌握其中妙机之前,釉里红料的整个画面都显得特别的凌乱,发色不厚重,或显轻薄。即便有绿苔色,也都是大面积的向下流淌,作为以“笔墨”论长的画面来说极不理想。

    在这样数次尝试之后,我中断了釉里红的创作,开始闭门研究历代釉里红的烧制技法和料性特征。

    未完待续 请锁定公众号关注续集

    附:部分釉里红作品证书。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热点资讯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 编辑QQ:2424125586 投稿邮箱:zgrdnews@163.com
    Copyright ? 2010 www.zgrd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热点资讯网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互联网服务中心 京ICP备19006392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