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教育新闻 >> 正文
  • 孙云晓:孩子最需要“有温暖的家” -----父母养育风格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

  • 时间:2024-04-27 新闻来源: 热点资讯网
  • 近年来,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引发全社会的高度关注。

    据《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显示,我国青少年的抑郁检出率为24.6%,其中轻度抑郁为17.2%,重度抑郁为7.4%。

    当然,24.6%的数据不代表抑郁症患病率,因为有抑郁情绪问题不等于抑郁症。但是,对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频发依然引起强烈关注。

    显然,中小学生深受家庭和学校的影响,竟究什么原因导致了青少年儿童心理危机?

    问向实验室通过对近50万份学生家长自填问卷和学生自填问卷的分析,从家庭养育环境的角度,揭示出父母的养育风格与孩子的心理健康存在显著的关联(《2024家庭教育蓝皮书:中国家庭养育环境报告》,中译出版社2024年4月出版)。

    这些数据和相关分析的价值不言而喻,值得广大父母、教师和家庭教育工作者关注和思考。

    问题之一

    中小学生的心理困扰值得关注

    根据问向实验室的中小学生问卷数据和分析,有以下两个非常明显的特点:

    一、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在不同学段的学生心理健康层面有着较强的差异:小学生的各类积极心理品质都要明显的比初中生及高中生更好。

    例如:

    1)超过60%的受访小学生对生活表现出乐观态度,在初中生中则下降到40%,在高中生中则下降到25%。

    2)接近45%的受访小学生表现出高自我效能,在初中生中则下降到25%,在高中生中则下降到15%。

    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为什么会出现断崖式的变化?

    或许是因为竞争压力的不同。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十二条规定:“适龄儿童、少年免试入学。”依据此法律规定,多年前便取消了小升初的考试,小学阶段的升学压力显著减轻,加上坚持推行素质教育,小学生的生活远比中学生要宽松一些。

    初中生面对中考,高中生面对高考,压力有不断增加的趋势。尽管,中国已经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考入大学的难度降低了许多,但为了更具有竞争力,很多家长更渴望让孩子进入重点大学和名校,并且争相送孩子出国留学。所以,压力层层加码,“鸡娃”现象普遍,导致过度竞争和过高的压力。

    调查数据发现,小学生的各类日常行为指标也明显的比初中生及高中生更好

    例如:

    1)只有不到5%的受访小学生有潜在的手机成瘾问题,在初中生中则上升到10%,在高中生中持续上升到15%。

    2)只有不到10%的受访小学生对睡眠质量感到不太满意,在初中生中则上升到15%,在高中生中迅速上升到40%。

    3)只有不到15%的受访小学生感到作业压力有点大,在初中生中则上升到25%,在高中生中迅速上升到40%。

    这一组数据实际上与上一组数据是相关的,即学业压力升高之后,导致不少的中学生适应不良,他们或者睡眠不足,或者迷恋手机,其中一部分学生厌学甚至拒绝上学。关于睡眠不足,这些数据不足以反映全面的真实状况。

    (图片来资网络)

    青少年的身体健康取决于睡眠、饮食和运动三个要素

    按照国家规定中小学生需要的每天睡眠时间:小学生10小时,初中生9小时,高中生8小时。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自1999年开始调查全国少年儿童发展状况,当时学习超时睡眠不足的中小学生46.3%。后来20年间,情况越来越严重。

    据2021年3月21日人民日报题为《最新调查:中国超八成中小学生睡眠时长未达标》的报道,《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显示,中国青少年睡眠不足现象继续恶化,95.5%的小学生、90.8%的初中生和84.1%的高中生的睡眠时长未达标。

    问题的严重性在于,太多家长和孩子都忽视了睡眠的重要性,已经将睡眠不足视为正常现象。

    前面的数据说“只有不到10%的受访小学生对睡眠质量感到不太满意”,这绝非说明他们睡眠充足,而是因为他们对于睡眠不足早已经习以为常了,也忽视或者根本不知道维护自己的生存权和受保护权。

    对睡眠质量感到不太满意的初中生上升到15%,高中生则迅速上升到40%,这是因为他们身心疲惫难以持续下去,才表达出自己的焦虑和无奈。

    与此同时,我们也需要看到,学业压力大和睡眠不足与心理危机存在密切相关的关联。

    深圳一位高一女生,进入重点高中仅两个月,便不得不休学,因为她被确诊为中度抑郁症,而原因之一是她初三阶段经常每天只能睡眠4个小时。

    二、在细化到具体年级之间的比较时,分析结果显示整体心理品质下降最快的时段是“小升初”以及初一升初二”

    小升初”以及“初一升初二”之所以出现心理品质断崖式降低,因为小学与初中是两个差别巨大的世界,而小升初成为分界线。

    升入初一,既要面对全新的众多学科,面对陌生的环境与群体,还要面对青春期的躁动,一切都需要重新开始,这对于处于半独立半依赖阶段的孩子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因此,小升初的孩子需要更多的理解和帮助,这对于家庭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从另外一个角度说,中学生的许多问题不是突然发生的,而是从小学阶段延续过来的,比如学习能力、行为习惯、思想品德等等。

    我们不能因为小学生似乎比中学生状态好,就忽视了小学生的诸多问题,包括家庭教育的缺失。

    问题之二

    父母的养育风格如何影响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

    所谓养育风格主要指父母教育孩子较为独特和稳定的方式方法,其风格体现出自己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

    父母的养育风格深刻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与人格健康。

    如北师大心理学教授高玉祥所说,父母对孩子如果是支配的态度,孩子便会出现消极的、缺乏自主性、依赖的、顺从的等人格特点;父母对孩子如果是不关心的态度,孩子便会出现攻击的、情绪不安定的、冷酷的、自立的等人格特点;父母对孩子如果是民主的态度,孩子便会出现合作的、独立的、坦率的、社交的等人格特点。

    根据问向实验室做的家长问卷数据,关于家庭养育环境的调查结果显示在养育风格层面:

    如接近30%的家长表示自己在育儿时会有“过度保护”孩子的倾向。

    调查结果显示,家长对孩子的成长普遍都提供了大量的支持。根据具体方向的差异,家长们的表现也有所不同。

    家长在独立性支持”(帮助孩子独立成长)上的得分最高,在“帮助性支持”(在孩子有困难时提供支持)上的得分相对更低,在情感性支持(为孩子提供高情绪价值的成长环境)上的得分相对最低。

    调查发现,接近20%的家长表示自己在育儿时会有感到焦虑。

    这些数据和分析告诉我们什么呢?

    家长在“独立性支持”(帮助孩子独立成长)上的得分最高,说明家长们对孩子具有较高的期望。

    然而,孩子的成长是曲折的,其过程可能伴随着困惑、动摇甚至失败,这个时候最需要来自父母的理解和支持。

    可是,许多父母在给予孩子“帮助性支持”(在孩子有困难时提供支持)上的得分相对更低,而在“情感性支持”(为孩子提供高情绪价值的成长环境)上的得分相对最低。

    在这种情况下,承受失败的孩子变得孤立无援,较为脆弱的孩子便容易出现心理情绪障碍,甚至发生心理危机。

    (图片来资网络)

    从整体而言,父母重智轻德的功利主义倾向,可能是导致孩子出现心理问题更为重要的原因。

    北师大中国基础教育质量检测协同创新中心等机构2018年9月26日发布的《全国家庭教育状况调查报告(2018)》(以下称“北师大调查”),通过对全国18万多名中小学生和3万多名班主任的调查,用详细数据揭示了这一突出特点。

    如学生和班主任认为家长最关注的是孩子的学习情况。

    四、八年级学生大都认为家长对自己最关注的前三位是学习情况(选择比例分别为79.8%、79.9%)、身体健康(66.6%、66.5%)和人身安全(62.2%、52.2%),其人数比例远高于道德品质(25.3%、30.7%)、日常行为习惯(15.2%、18.7%)、兴趣爱好或特长(10.8%、7.1%)、心理状况(6.5%、11.1%)等方面的关注。

    四、八年级班主任也认为家长最关注学生的方面是考试成绩(88.3%、90.1%)。

    北师大调查的结果说明,许多家庭教育已经步入知识化的误区,导致家庭教育的异化发展。

    家庭教育本是生活教育,应该给予孩子情感支持,提高生活技能以应对各种各样的挑战。结果却是父母们过于看重学业成绩而忽视孩子的道德品质与心理健康,让家庭不再温暖,让孩子不堪重负。久而久之,孩子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是不难理解的。

    正向养育风格具有“三高”的特征,即高温暖/高支持/高理性。

    本次调查的结果也发现,高抑郁和高焦虑倾向家长的养育风格在温暖/支持/理性三个层面都比健康家长来的低得多。

    由此可见,改变孩子要从改变父母开始,改变教育要从改变关系开始。

    本次调查还发现有,接近45%的家长表示他们对另一半提供的支持非常满意。

    母亲的养育风格在温暖/支持/理性三个层面上都比父亲来的要好。

    这个数据与国内多项大型调查的结果相似,即有近半数的家庭存在父教缺失的问题,值得引起关注。

    美国学者提出,青少年有两个发展目标,一是分离性或者说独立性一个是联结性或者说亲密性。

    父亲的优势在于培育孩子的独立性,母亲的优势在于培育孩子的亲密性。所以最好的家庭教育是父母联盟。

    因此可以说,父教不可缺少。为此,我与李文道博士合著了《好好做父亲》一书。我认为,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缺少父教犹如“缺钙”,青少年儿童特别需要父亲的陪伴和榜样作用。

    问题之三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需要父母具有什么样的养育风格

    大部分中小学生都是未成年人,而未成年人应受到国家和全社会的优先保护和特殊保护,这是《未成年人保护法》和《家庭教育促进法》等法律确定的重大原则。

    其中,家庭保护是第一位的,父母们应当主动承担起家庭教育的主体责任,这是培育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首要条件。

    根据问向实验室的家庭数据,本次调查发现家庭养育环境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显著的影响:家长的正向养育风格(高温暖/高支持/高理性)对孩子的各类积极心理品质(自我效能、乐观、情绪调节、韧性、坚毅)都有显著的正面影响。此类正向影响在小学生和初中生群体中更加明显。

    家长的正向养育风格(高温暖/高支持/高理性)对孩子的手机成瘾问题可以起到保护作用;相反地,严厉或是过分干预的养育风格对孩子的手机使用反而会起到负面作用。

    其实,高温暖、高支持、高理性的养育风格,正是广大中小学生对父母们的持久呼唤。

    我在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工作将近30年,其中20多年都坚持做全国少年儿童发展状况调查。每次调查少年儿童的幸福观,中小学生都把“有温暖的家”作为第一选项,2005年为55.2%;2010年和2015年均为59.4%。而把“享受”排在最后一项,2005年为0.8%;2010为0.6%;2015年为1.0%。

    北师大对18万中小学生的调查发现,无论是四年级还是八年级学生,在他们观念里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均为“有温暖的家”,选择比例分别为39.3%和49.4%,远高于其他价值追求的选项。

    请注意,人们都说中学生叛逆,亲子冲突严重,八年级即初二学生的认同度却比四年级小学生高出10.1%的百分点。

    这表明,中学生更懂得家庭温暖的重要。所以,无论是小学生还是中学生,孩子都将家庭幸福作为生命中最重要的追求,反映了他们对家庭的重视、依赖和对温暖家庭的期望。在调查中小学生最崇敬的榜样时,研究发现“父母”排在第一位。

    无论是孩子们的呼声还是专家学者的论证都证明,建设“有温暖的家”就是最好的家庭教育,因为家庭教育的本质属性是生活教育。

    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言简意赅的一句话要求抓住了家庭生活教育最为本质的内容,并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家庭教育的前提是家庭建设,家庭建设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基础,而具有而相亲相爱的家庭关系和积极向上的家庭生活是家庭建设的核心内容。

    我在《教育的魅力在生活》一书中呼吁,让家庭教育回归与创造美好生活,是新时代家庭教育的重大主题。

    长期以来,似乎多上课外班竞争高分数进名校被许多父母视为首要任务,家庭教育被卷入知识化的误区。之所以说是误区,因为家校共育的方向不是把家庭变为学校,而是应该让家庭更有家庭的魅力,这样才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家庭幸福。

    如教育家陶行知所说,好的生活就是好的教育,坏的生活就是坏的教育。《家庭教育促进法》的重要贡献之一是引领家庭教育回归正道,例如重申了家庭教育的五大核心内容,即道德品质、身体素质、生活技能、文化修养、行为习惯。这是家庭生活教育的完整概括。

    父母们养成高温暖、高支持、高理性的养育风格,这是培育孩子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康最重要的条件。

    所谓高温就是给予孩子一个“有温暖的家”,确保孩子受到优先保护和特殊保护,身心健康的幸福成长;

    所谓高支持就是让孩子拥有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从而发现自己的潜能优势,激发强大的内动力,探索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

    所谓高理就是尊重和维护儿童或未成年人的四大权利,即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和参与权为法则,做真正有益于孩子发展的好父母。

    新时代的少年已经发出“强国有我”的心声。

    完全可以相信,如果父母们养成高温暖、高支持、高理性的养育风格,如果越来越多的家庭成为“有温暖的家”,孩子们更有希望成为“强大的一代”!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热点资讯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 编辑QQ:2424125586 投稿邮箱:zgrdnews@163.com
    Copyright ? 2010 www.zgrd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热点资讯网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互联网服务中心 京ICP备19006392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