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企业 >> 正文
  • 质量门频现:问题企业为何安然无恙?

  • 时间:2012-10-27 新闻来源: 热点资讯网
  • 质量门频现:问题企业为何安然无恙?
    文/交广企业管理咨询公司首席专家谭小芳

    光明牛奶再次出现质量问题。9月8日,多位上海的订户发现,送到家中的光明牛奶出现酸腐异味。对此,9日下午光明乳业表示,此事已全部处理好,共收到投诉952起。光明乳业已经就质量问题道歉,仅有道歉显然不能画上句号。需要追问的是,光明乳业屡屡出现问题,为何依然安然无恙?如果不让问题企业付出沉重代价,他们怎会真正尊重消费者,把质量放在最重要的位置?

    质量是品牌的生命之根。谭老师之前的讲座多次讲过,品牌的质量不是来自权威部门评出来的“金牌”,“银牌”,也不是所谓的“强生”——这类全球品牌。而是顾客用他们的“货币选票”和他们的信任塑造出来的,优良的品牌质量是品牌赢得顾客忠诚取之不尽的源泉。品牌质量包括品牌本身的质量和体现的质量,是二者的综合体现,品牌本身的质量是由品牌质量所代表的,而品牌体现的质量则是由顾客消费品牌产品所获得的感受或体验来表示。

    我国自建国初期就提出了“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口号。第七次世界质量大会的主题是:“质量第一、永远第一”。社会发展到今天,质量成了热点,成了追求,成了衡量和鉴定一切的总标准。
    邓小平同志说:“工业生产,包括出口产品,中心是要抓产品质量,把质量摆在第一位”。党的第十三大报告中指出:当前影响经济效益的一个突出问题是,不少企业产品质量低劣,必须认识到一个国家产品质量的好坏,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全民族的素质;一个企业产品质量的好坏,同样反映了这个企业全体职工的素质,也决定了这个企业的生存。

    世界先进国家的质量管理范例也多次证明,质量就是竞争力。早在1983年的美国白宫生产力会议上,就开宗明义地确定了质量的概念——“对一个组织的质量衡量方面的管理与其他任何方面的管理并没有什么不同,它包括战略的形成、目标的制定、行动的完善、计划的不断执行以及运用控制系统对信息反馈进行监控并采取的相应行动。”

    美国政府明确提出,如果质量仅仅被简单地看作是一种控制系统,那么,它将永远得不到实质上的改进。由此,美国政府大力推行质量管理和政府质量管理,使经济很快就从遭受日本发起的“质量战”打击的低落状态下得到解放并快速发展。

    美国现代质量管理协会主席哈林顿这样描写过:现在世界上进行着一场第三次世界大战,这不是一场使用枪炮的流血战争,而是一场商业战,这场战争的主要武器就是质量。谁的质量好,谁就能赢得这场战争。

    可见,质量成了当代追求和竞争的焦点。谭小芳老师(预定谭老师企业管理培训课程,请联系13733187876)概括起来就是:市场竞争实质上就是质量竞争。“市场”实际上也是我们自己设计规划出来的。

    谭小芳老师认为,国有品牌尽管步履艰难,但在激烈的竞争中也蹒跚着崭露头角。遗憾的是,缺乏诚信的市场环境和企业耐不住寂寞的铤而走险,着实让具有民族精神和想支持民族工业的老百姓因三鹿毒奶粉、三聚氰胺等对中国著名牛奶品牌产生怀疑和恐惧;因其他地方螃蟹到阳澄湖“洗澡”而对“阳澄湖螃蟹”产生怀疑;十有八九喝了茅台对其是否为真心里没底;被网络揭露的玉石和翡翠造假工艺使得很多佩戴昂贵首饰的人士心里不是滋味;不计其数的品牌仿冒或假冒让消费者防不胜防。

    为什么我们也贯彻国际管理标准,而我们的管理却还是这么没有质量;为什么我们经常考察和引进国外的管理经验,而我们的管理却还是中国特色的低质量。这是为什么,好像很多专家学者也产生过疑惑。然而我们考察一下中国质量人的生存状况,就知道为什么中国质量是这么差的根源。我们都知道:“质量是企业的生命”,却不知道“质量同样还是我们中国人自己的生命”!

    全球统计表明:“质量代价”高达企业税前利润的3~5倍。“制造能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绝不是某些经济学家们所谓的“简单装配”。今天的中国,只有坚守“中国制造”的兴国之策。并不失时机地完成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蜕变,方可承担起中华民族崛起之使命,而蜕变成功的关键就在于从“制造数量”向“制造质量”的跨越,也就是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品质”的跨越。质量问题不在于问题的本身,而在于做事情的人,在于做事者的思想和态度。解决质量问题是管理者必须面对的难题之一。质量问题是不可避免的吗?出现质量问题怎么解决?欢迎进入企管专家谭小芳老师的质量管理课程,寻找全面解决方案。

    每一个有思想的人,都会认识到产品质量对一个企业的重要性,但是,把产品质量作为企业的一个长期的战略目标来抓的人却并不是很多,很多企业家受暂时、短期的利益所驱使,以次充好,不能保证产品长期使用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经受不住时间的考验,而这样的企业一般只会兴盛几年,便会逐渐走向衰败,甚至灭亡。

    目前中国的所有的管理者都面临着同样的“质量问题”——无论你是政府官员或公务员、医院院长或科室主任、大学校长或院系主任,还是科研机构的负责人、电台电视台的负责人、会计师律师事务所的负责人,甚至公园和博物馆的负责人,作为管理者,你都必须要去思考如何提升我们的工作质量、组织管理质量以及个人和家庭生活质量的问题。无论你是否了解质量,是否愿意理解质量,它都时时刻刻影响着你的言行和思维,尤其是你的重大决策!

    比如,在八十年代初,海尔集团还是一具濒临倒闭的小集体企业,在总裁张瑞敏的决策下,引进了西德的先进技术,然而,第一批走下生产线的几百台电冰箱都有一个小小的缺陷,这令他极为愤怒,他立即下令把这些所有的电冰箱全部砸掉,一台也不能流向市场,并且张瑞敏带头砸了第一台电冰箱,这一砸惊醒了这些工人的质量意识,严格的管理使得海尔凭借高质量的产品,持续高速地发展,到98年底,海尔品牌的影响力在亚太地区排名第七。试问,国人有几个象张瑞敏这样眼光的人?

    管理无处不在,但管理的质量才是关键。毕竟,中国的发展已经进入了由“数量经济”向“质量经济”跨越的阶段,迫切地需要正确的概念、适宜的方法和工具,以及卓有成效的行动。这必将极大地改变人们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甚至是全球经济与政治力量发展的战略格局。历史上尚无这么多人在思考与实践着质量,也似乎表明所谓的“质量世纪”并非虚构。

    全球统计表明:“质量代价”高达企业税前利润的3--5倍。“制造能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绝不是某些经济学家们所谓的“简单装配”。今天的中国,只有坚守“中国制造”的兴国之策,并不失时机地完成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蜕变,方可承担起中华民族崛起之使命,而蜕变成功的关键就在于从“制造数量”向“制造质量”的跨越,也就是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品质”的跨越。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热点资讯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 编辑QQ:2424125586 投稿邮箱:zgrdnews@163.com
    Copyright ? 2010 www.zgrd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热点资讯网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互联网服务中心 京ICP备19006392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