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教育新闻 >> 正文
  • 面向未来:智能时代初中教育的发展与变革——中国教育学会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第二十一次学术年会

  • 时间:2025-11-05 新闻来源: 热点资讯网
  •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及各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的工作部署,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充分发挥初中教育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办强办优基础教育,扎实推动教育强国建设,2025年11月2日-3日,中国教育学会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第二十一次学术年会在北京市海淀区成功举办。本次会议是在中国教育学会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第九届理事会成立之际召开,开启了学术引领初中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大会由中国教育学会、中共北京市海淀区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北京市海淀区教育委员会指导,中国教育学会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主办,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北京市海淀区教育委员会基础教育二科承办,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北京市第一一中学、北京市八一学校协办,大会围绕“面向未来:智能时代初中教育的发展与变革”主题,包含3个主旨报告、6场平行论坛、3所学校和1个高新技术企业参访观摩。会议采用现场会+在线直播的形式举行。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副书记、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主任李奕,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学术院长、中国科学院大学电子电气与通信工程学院院长吴一戎,中国教育学会副秘书长、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罗滨,中国教育学会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教授褚宏启,教育部教师工作司教师发展处处长赵静,北京市海淀区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唐建东,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校长姚守梅,中国教育学会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第九届理事会全体理事,海淀区各中学干部,以及来自全国33个、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35000余位中小学校长和教师、各级教师研修机构的教研员和培训者、教育行政领导、高校专家学者线上线下参加会议。

    论坛现场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副书记、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主任李奕致辞。中国教育学会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党委书记申军红主持致辞和主旨报告环节。

    李奕主任表示,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当前教育改革发展正值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实施的关键时期。围绕“面向未来的人才培养”,他重点谈了两方面思考:一是构建贯通培养体系,重塑“新域新质”的育人关系。北京着力实施“沃土计划”等改革,通过“深耕”打破学段壁垒,促进课程、师资、空间等要素的流动与重组,构建新型教育生产关系。二是深化考试评价改革,以新供给引导新需求。北京市以“大减法、小加法,多渠道、新载体”的思路推进中考改革,调整中招升学方式,引导教育教学方式改革,化解不必要的焦虑。

    李奕主任致辞 

     

    申军红理事长主持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学术院长、中国科学院大学电子电气与通信工程学院院长吴一戎,教育部教师工作司教师发展处处长赵静,中国教育学会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教授褚宏启作主旨报告。

    吴一戎院士以“从AI的发展,谈科技创新与教育”为题作主旨报告。他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基石,科技的自立自强,要求更加准确地做好科技创新。当前AI虽在特定领域超越人类,但无法完全替代人类的综合能力,AI现已成为全球科技竞争的焦点。“十五五”规划的宏伟蓝图呼唤着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筑牢知识根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吴院士结合自身在母校八一学校学习成长的经历,号召广大教育工作者,要坚持爱是为师之本,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始终葆有教育者情怀,为科技强国建设培育既怀凌云之志,又具务实之风的创新人才。

    吴一戎院士作主旨报告

    教育部教师工作司教师发展处处长赵静以“弘扬教育家精神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为题作主旨报告。赵处长带领大家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师队伍建设和教育数字化的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以及在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的背景下,教师队伍建设在宣传弘扬教育家精神、师德师风建设、教师培养培训改革、教师管理和资源配置改革、教师待遇权益保障等方面取得的新进展。赵处长指出,面对新形势、新要求,要加快培养造就新时代高水平教师队伍,推动“大国良师”迈向“强国优师”:一是深入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二是全面提升教师专业能力素质,三是持续优化教师管理与资源配置,四是着力增强教师职业吸引力。同时,要深入推进人工智能赋能教师队伍建设。

    赵静处长作主旨报告

    褚宏启教授在“人工智能时代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报告中指出,创新与合作是人工智能不可替代的关键素养。 面向全体学生,需从三方面系统着力:一是思维层面,通过开设专门思维课程与在各科教学中渗透,重点培养学生的发散与聚合思维、批判性思维及元认知能力;二是人格层面,要保护好奇心、尊重兴趣、提供自主时空、培养独立性与自主性、培养自信心、建立民主型师生关系;三是制度层面,关键在于完善学生素质评价与考试制度、在学生管理中推进民主管理和授权型管理,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 针对英才教育,褚教授提出要从学业成绩、一般智力、创新能力和动机水平等方面增强识别能力。推崇“充实教育”,即在不改变学生就读年级的前提下,为其提供常规课程之外的丰富拓展内容,实现因材施教。  

    褚宏启教授作主旨报告

    围绕大会主题,共设六个分论坛。64位来自全国各地一线学校、教研机构、教育行政部门、高校的中国教育学会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第九届理事会理事、学术委员,通过专家视点、案例分享、圆桌微论、学术总结四个环节,多视角、多维度地展开交流分享和深入研讨。

    分论坛1由中国教育学会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北京市八一学校党委书记、正高级教师沈军主持。本论坛内容由1个专家视点、4个案例分享、1个互动研讨和1个学术总结构成,9位发言人围绕论坛主题分享理论思考和实践经验。

    论坛现场

    沈军书记主持

    华东师范大学刘莉莉教授以“AI时代初中学校高质量发展的理性思考与路径探究”为题作报告。她从“AI时代,我们对学生的期望应该是什么引发大家思考,强调初中学校高质量发展,要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转换思维,促进学校高质量特色发展。她表示,在AI时代,初中学校高质量发展要加强证据驱动,从经验管理走向数智治理、从传统教学走向学与教方式变革、教师从利用AI到驾驭AI、从大规模的个性化教育走向开放的私人订制。

    刘莉莉教授作报告

    李笑非书记以“培养AI时代的创新者——成都七中初中学校人工智能教育的实践探索为主题指出,人工智能正重塑社会与教育,学校须培养能驾驭AI的创新者。通过构建体系化AI课程、进行人工智能教学项目化实施、开展创新融合化活动及建设专业化教师队伍,学校推动学生从知识接受者转变为智慧创造者,使其具备运用AI解决真实问题、定义未来的能力。

    邓华校长以AI赋能集团化办学高质量发展为主题阐述了AI赋能集团化办学,实现教育教学全要素协同的实践路径。通过数据中台+AI,实现智慧学校治理,优化管理效率;借助AI大模型动态创生并精准推送教学资源,打破校区壁垒;并利用技术构建过程性、发展性评价体系,实现从重分数到重素养的转变,最终助力学生全面成长,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李志伟书记以新时代''''新质人才''''培养的景山探索为主题分享了学校构建“一体八域三层”的科学课程体系,打造“Jù变空间”赋能科创课程,将AI深度融入教学;同时推行独创的PRIDE项目式课堂模式,鼓励学生解决真实问题,通过混龄探究、校内外资源联动等举措,切实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构建了一个促进人才涌现的学生发展生态场域。

    张忆校长以AI时代基础教育的变与不变——以闵行区莘松中学为例为主题指出AI时代教育的核心在于把握“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在“变”的层面,学校系统推进课程、教学与评价的深度变革,通过“AI+全学科”项目化学习重塑教与学模式;在“不变”的层面,则坚守育人初心与教师使命,发布AI伦理指南,严防技术异化。培养学生在智能时代不可替代的独立思考与创新能力,让技术真正赋能于人的全面发展。

    互动研讨聚焦“AI助推:初中学校高质量发展”主题,由沈军书记主持。中国教育学会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云南省昆明市第十中学校长谢晓玲,中国教育学会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北京市玉渊潭中学执行校长马耀国2位论坛嘉宾围绕“如何将‘AI赋能学校高质量发展’融入日常工作,推动学校决策与治理机制变革并实现可持续推进”和“AI如何有效赋能不同水平学生发展”两大话题,与台下的参会代表互动研讨,展开深度交流,达成以下共识:

     

     

     

     

      王勇院长总结 

    分论坛2由中国教育学会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甘肃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许文婕主持。本论坛内容由1个专家视点、4个案例分享、1个圆桌微论和1个学术总结构成,11位发言人围绕论坛主题分享理论思考和实践经验。 

     

     论坛现场

     许文婕副院长主持

    中国教育学会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系书记以智能时代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为题作报告,系统呈现从原始时代到互联网时代的知识形态变迁,指出智能时代知识价值的核心正从“内容选择”转向“层次选择”,当人工智能能够自动化处理陈述性知识、执行程序性知识,人类的独特价值需转向更高阶的元认知知识。杨教授提出,智能时代应确立以“人机协同”为核心的学习理念,需转型为“基础知识+智能赋能”的螺旋式知识学习模式,在实践与反思中实现知识的内化与创新。 

      杨晓哲副教授

     

     

    圆桌微论(从左至右依次为许文婕、王迪、赵佳、李红凝、曹家鑫) 

     

    中国教育学会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哈尔滨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陈云奔教授基于各位发言人的分享,指出AI既为教育带来机遇,也带来挑战。多地学校正进行务实探索,如利用AI辅助备课、构建个性化学习平台等,已取得初步成效。AI是强大的工具,但教育的本质并未改变,应用AI的核心目标在于切实为师生“减负增效”,同时需警惕应用AI可能产生的新负担,审慎应对数据安全与教学评价标准等关键问题。未来应致力于促进“人机协同”,在坚守育人初心的前提下,稳步推进AI赋能,确保技术赋能见实效。 

     陈云奔院长总结

    分论坛3由中国教育学会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区教育局原局长赵群筠主持。本论坛内容由1个专家视点、4个案例分享、1个圆桌微论和1个学术总结构成,11位发言人围绕论坛主题分享理论思考和实践经验。 

     论坛现场

    赵群筠副秘书长主持

    中国教育学会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学习设计与学习分析重点实验室主任冯晓英以“人工智能深度赋能教师发展的认识框架与行动框架”为题,提出智能时代教师发展实践的关键思考。第一,人工智能时代教育创新的核心是发展学生高阶与元认知能力,设计多主体互动、多迭代的对话体结构,以课堂教学创新带动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第二,推进系统创新的关键是处理好“问题—思路—方法”的三元关系,激发教师对教育的理解与想象;第三,为教师开展系统创新提供有效支持的关键是把握教育的本质逻辑,为教师提供方法、策略与工具等多样化支架。

    冯晓英教授作报告

    黄佑生科长以“人工智能赋能‘三层六步’主题式校本研修的实践路径”为主题,提出主题式校本研修是手段,人工智能是杠杆,共同推动课堂变革。协同“组织、团队、个体”三层赋能、形成共同体,通过“定→学→研→用→评→展”六步闭环系统实施、深度解决问题,推动教师从被动参与转向主动研究。同时,借助人工智能工具生成教学证据链,最终实现问题真解决、行为真改进。

    葛文双院长以“AI时代教师数字素养研训新模式——基于TOE理论的实践应用”为主题,分享了利用互联网+教师研修数字化平台提升教师数字素养培训项目的精准度;重点关注对教师新技术应用价值认同感的塑造,提升教师在培训中的技术控制效能和技术获得感;促进教师形成探索创新新技术应用的激励机制和认同文化,构建教师探索研究学习技术的专业组织。

    陈春新副校长以“AI赋能澳门教师专业发展实践路径”为主题,介绍了借助AI构建“政策-协作-实践”三位一体模式,促进澳门教师人工智能素养专业发展。政策层面将编程与AI纳入课程框架,并首次将“教师AI素养达标率”纳入教育评估核心指标。通过数字素养培训全覆盖、深化大数据技术应用、构建教师发展协作体,推动技术从工具应用升级为教育生态重塑。

    张雅博校长以“从‘工具应用’到‘生态重塑’——思明区AI赋能教师发展的区域实践路径”为主题,提出“AI领航者工程”六大核心场景(教学、学习、科研、管理、评价、育人),推动教师从“辅助工具使用者”转变为“育人全能引导者”。通过让AI成为“诊断专家”“精准导师”“创新伙伴”“成长顾问”四重路径,精准支持教师专业成长,实现教育生态的深层重构。

    圆桌微论聚焦“AI赋能:教师专业发展”主题,由赵群筠副秘书长主持。中国教育学会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深圳市福田区教科院原院长郭其俊,中国教育学会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上海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副教授朱小虎,中国教育学会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北京市通州区教师研修中心党委书记、主任(院长)孙翠松,中国教育学会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员支瑶4位论坛嘉宾围绕“从‘工具’到‘伙伴’:AI如何重塑教师的日常教学与专业成长”和“AI时代教师的‘变’与‘不变’:核心素养与角色转型的关系”两个话题展开深度交流。几位专家提出:AI虽改变了教学的方式,但教师对学生成长的精神引领始终不变,教育的未来在于教师对AI的理性接纳与主动选择,倡导教师在人机协同中坚守育人本质,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核心能力,推动教师从知识传授者转向学习引导者。

     

    圆桌微论(从左至右依次为赵群筠、朱小虎、郭其俊、孙翠松、支瑶)

    中国教育学会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李瑾瑜,充分肯定了本论坛的实践做法与经验,围绕人工智能与教师的关系,强调在技术与教学融合的过程中,要肯定教师知识传授的角色,警惕“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要肯定知识是承载能力、思维、精神与美德塑造的基础,警惕“轻视知识”的思想;要关注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是人,警惕“过渡关注技术”的实践导向,引导实践层面始终保持理性思考、回归教育本质。

     

    韩志祥院长以“人机协同赋能课堂教学”为主题就江苏省常州市的实践探索进行分享:构建“人机协同”和“常享好课”的理念;教师与AI是伙伴关系,AI能够重塑教师的备课方式、课堂教学样态和作业设计方式;AI能够助力学生知识探究、协助学生自主反思;教师、学生共同学习AI技术,形成教学相长的数字化能力。

    姚建欣副教授以“人工智能支持初中生科学关键能力培养”为主题,分享了利用AI技术促进科学教学资源开发和教学优化、进行科学问题解决、科学学习的反馈与评估、开展科学教学干预研究等方面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提出要将科学教育理论与人机协同实践紧密结合,培养适应技术变革的智慧型教师。

    张小兵书记以“‘AI+’驱动初中课堂教学重构与创生”为主题,提出“AI+”融入将系统性重构初中课堂教学的关系结构、学习内容、组织流程和发展评价。依托课堂重构,实现四个“创生”:创生智能素养,培育“人机协同的批判性思维与创造力”;创生学习方法:形成“虚实融合的具身探究模式”;创生学习生态:营造“数智赋能、以人为本的育人场景”;创生学习共同体:构建“无边界、联结共进的创新网络”。

    张远宝校长以“融通·智变·共生:AI 驱动——一体化教育新生态”为主题进行分享:基于国家、市级、区级和学校在智慧教育领域的多重战略需求,致力于将区域“S2C”蓝图转化为学校“五学·S2C”施工图,建立“AI+五学”未来教室的环境升级,构建“五学课堂”AI观察量表、“1+1+1”循证赛课机制的课堂新范式,让学生成长、课堂提质、资源辐射看得见。

    圆桌微论聚焦“AI驱动:课堂教学变革”主题,由许文婕副院长主持。中国教育学会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北京市朝阳区教育科学研究院所长王迪,中国教育学会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北京市育英学校党委副书记、校长赵佳,中国教育学会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二十八中学校长李红凝,中国教育学会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香港教育大学教育发展主任曹家鑫4位论坛嘉宾围绕“AI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路径”展开交流,并达成三点共识:一是坚守育人初心,以审辩思维推进AI应用,遵循教育规律,聚焦学科本质开展精细化研究与实践,避免技术应用偏离教学核心;二是强化顶层设计,科学规划学校大数据应用逻辑,明确数据收集与分析的价值导向,确保数据有效服务于学校治理和教学改进;三是提升数字素养,着力培养师生的数字意识和应用能力,明晰AI技术在课程教学中的定位,真正实现技术为教学服务、为学生成长赋能。

     

     

    “AI赋能”价值方向是首要前提,促进学生成长与可持续发展是核心原则,而构建有趣且系统的课程体系、以评价为量尺帮助学生清晰看见自身成长,是具体落地路径;AI需服务于学生与教师的个体发展,调用各类工具、依托数据驱动是有效实现方式;AI不是仅助力学生知识内容的学习,更应该助力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创新思考方法和路径提升,并可以基于学生的不同认知基础和思维层次提供恰当的学习支持。

    中国教育学会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王勇总结指出:今天下午分论坛的会议“烧脑”又充满启发。他认为推进AI赋能教育有两大共识:一是人工智能在正确应用下,必将助力创新人才培养,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二是学校落地人工智能应用,需从聚焦课程建设、培养学生兴趣、师资队伍等方面着力。

     

    目前,AI赋能教育仍处“初级阶段”——理论弱、应用浅、路径模糊。育人不能试错,未来已来,我们必须勇于探索、持续交流、保持开放,让人工智能真正为学生全面发展服务,为2035教育强国目标扎实奠基。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热点资讯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 编辑QQ:2424125586 投稿邮箱:zgrdnews@163.com
    Copyright ? 2010 www.zgrd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热点资讯网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互联网服务中心 京ICP备19006392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