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总结朝阳区“十四五”教育发展成效,助力“十五五”教育事业高质量推进,进一步提升骨干教师国际化素养与教育创新能力,2025年10月31日至11月3日,由北京市朝阳区教师发展学院主办、上海市沪江进修学院承办的“朝阳区骨干教师国际素养提升高端研修班”成功举办。来自区内各中小学的48名骨干教师齐聚申城,以专题讲座、校际参访、实地研学、互动研讨等多元形式,沉浸式探寻教育创新路径,为朝阳教育国际化发展注入新动能。

开班仪式上,朝阳区教师发展学院副院长曾志伟发表讲话。他强调,本次高端研修是朝阳区立足教育高质量发展全局,精准对接新时代教师专业成长需求的重要举措,旨在通过前沿理念引领与实践经验分享,培育一批兼具中国心、国际范、未来感的教育骨干力量。

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朝阳学校杨晓菲老师作为教师代表发言。他表示,全体学员将以饱满的热情、务实的态度投入研修中,主动吸收先进教育成果,积极探索教学革新路径,力争学有所获、学以致用。

研修期间,教师们走进上海青浦区世界外国语学校与上海林国荣学校,近距离感受不同教育模式的创新活力与育人温度。
上海青浦区世界外国语学校构建的“4+1+X”课程体系令人瞩目,通过每周四天分科教学、一天主题式课程与个性化拓展课程的有机结合,打破传统学科壁垒;其超学科探究单元以六大主题为框架,依托概念驱动式学习整合学科认知,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

上海林国荣学校则以“教育价值洼地”为定位,专注服务于传统教育体系中受挫的“非学霸”群体,通过PBL项目式学习与独特的“导师制”,聚焦学生心理健康与个性化成长,生动诠释了“有教无类”的教育初心,为教师们带来关于教育公平与个性化培养的深刻启示。

本次研修邀请了多位国内外教育领域专家学者,带来多场高水准专题讲座,为教师们搭建起理念更新与思维碰撞的平台。
华东师范大学陈向东教授以《基于AI大模型的学科教学》为题,系统梳理AI在教育领域的六大应用场景,包括教学资源生成、作业与评估革新、课堂分析、阅读教学转型等。他提出,新时代教师需从“知识传授者”转型为“AI协作引导者”,熟练掌握提示工程、内容生成等实用策略,并通过ACE框架推动学习模式从信息记忆向信息管理、深度提问、跨域连接转变,为AI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提供了清晰路径。

赫尔辛基大学博士刘晓绪在《全球视野,本土行动:芬兰教育经验的批判性借鉴与教师自主发展》报告中,深入解析芬兰教育成功的核心要素,包括尊师重教传统、信任文化、公平理念、高素质教师队伍与高度教育自主权。她重点介绍了芬兰“现象式教学”以真实问题为核心、打破学科界限的教学模式,并强调“批判性借鉴”的重要性——芬兰模式虽难以直接复制,但其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公平的资源分配方式与跨学科教学方法,对我国教育改革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上海师范大学孔令帅教授从全球教育趋势出发,将教师角色重新定义为“有价值的专业工作者”,提出教师专业发展需筑牢知识与技能基础、培育同行评价与合作文化、提升职业声望与地位三大支柱。他引用顾明远先生“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教书育人在细微处,学生成长在活动中”的教育箴言,为教师们的专业成长指明了方向。

华东师范大学郑太年教授在《国际视野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讲座中指出,传统“授受主义”教学模式已无法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需求。他提出P-TRIP教学模型,以“探究”与“产出”为核心,依托“思维”与“阅读”为支撑,融入“同伴学习”形成完整学习闭环,并强调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需要课程体系、学习方式与教学评价的协同变革,实现从“选优”到“育优”的本质转变。

除校际参访与专家讲座外,教师们还走进上海滴水云厅规划展示中心,实地感受临港新片区“制度创新+科技创新”的双轮驱动发展格局。这座以“湖中云,云中城”为设计理念的建筑,生动诠释了“开放、创新、未来”的城市发展理念,为教育创新提供了鲜活的现实参照,进一步拓宽了教师们的教育视野与思维边界。

11月3日,研修班举行结业仪式。朝阳区教师发展学院曾志伟副院长和对外交流培训中心侯凯副主任为教师颁发结业证书。侯副主任作活动小结,他充分肯定了老师们在研修期间展现出的积极学习态度与良好精神风貌,希望能够将本次研修所学、所思、所悟转化为实际教学行动,带回各自的教育教学岗位,真正转化为推动学校发展、促进学生成长的现实力量,以骨干之姿引领身边同事,共同为朝阳区教育高质量发展添砖加瓦。

本次高端研修通过“专家引领+实践参访+实地研学+互动研讨”的多元模式,为朝阳区骨干教师搭建了高效的学习交流平台。教师们纷纷表示,此次研修不仅更新了教育理念,掌握了前沿教育技术与教学方法,更明晰了自身肩负的教育使命与责任。未来,骨干教师们将以此次研修为新起点,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将国际先进教育经验与本土教学实际有机结合,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与综合素养的新时代青少年注入持续动力。
